前几天先后看了《青春变形记》和《雄狮少年》,没看之前,只知道舆论评价对《青春变形记》基本是夸赞,对《雄狮少年》则是两极分化。
因为《雄狮少年》先上映,并且争议非常大,所以就先聊它吧。
我大概看了一下相关的信息,《雄狮少年》最大的争议无非就是崇洋辱华or国漫之光。
前者的论点主要是丑化中国人形象,还有人提出创作团队根本没有深入了解舞狮(说陈家湾舞狮队踩狮头是行业大忌),另外就是剧情方面的一些硬伤;后者的论点则是宣扬了舞狮文化、青春热血。
先看“辱华派”的观点吧:
首先,阿娟、阿猫、阿狗三人的眯眯眼、宽眼距、塌鼻梁,确实是西方人长久以来对中国人外表“丑化”的刻板印象,但要注意电影中的一个片段——阿猫问咸鱼强“我们三个人还有什么缺点吗”,咸鱼强回答“你们太丑了”。
说明创作团队是有这个意识的,他们把三人的形象设计成这样的原因暂且不论,最没脑子的是“在广东多次采风”的回应,却又没有说清楚主角的人物形象到底想表达什么,所以被骂也不冤。
其次,关于踩狮头的片段,我确实没有深入研究过舞狮的规矩,尽管问了几位广东的朋友,但也没有得到确切答案,不过其中一位说:导演是个傻嗨,搞得舞狮都是流氓没事干才去做一样。
再次,就是剧情的问题了,确实有很多bug和硬伤,这也是很多中国电影的通病——讲不好故事,具体就不一一列举了,毕竟和有没有辱华没有太多关系。
再说“力挺派”的观点:青春、热血、弘扬传统文化。
看了一些评论,有一个细节好像没什么人提起——鞋:
无极队队长穿的是鬼冢虎,女阿娟和年轻的咸鱼强穿的是匡威,留守少年阿娟、阿猫、阿狗、中年咸鱼强穿的是回力,打工仔阿娟穿的是解放鞋。
我没有去查导演有没有对这一细节作出解释,也不知道这些品牌有没有赞助,不过明显能看出鞋子对应的是这些角色的社会地位,这也呼应了很多人吐槽的结尾——赢了比赛的阿娟并没有因此改变人生,还是去上海打工了。
我猜测导演一方面是想写实,一方面是想致敬《灌篮高手》“青春总有遗憾”的主旨。
或许确实是把《灌篮高手》当成目标,导演想要这部动画既搞笑又热血,因此借鉴了不少其他影片的桥段,甚至还加入了马保国的台词,不过这些搞笑片段多少有些刻意。
最后众人为阿娟擂鼓助威,我只看到一群上吊送绳喝药递瓶的人,最热血的其实是咸鱼强在雨中骑三轮车追大巴那一段。
弘扬传统文化方面,说真的,根本不如徐克版的黄飞鸿,并没有扩大舞狮这种地方特色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反而招致非议。
总的来说,我不认为《雄狮少年》辱华,最多就是在一定程度上“辱粤”,尽管硬伤很多,不过最难得的一点是把焦点放在了一个容易被人忽视,又很难发声的群体——留守儿童/少年。
总体算及格,不过想成为国漫之光,要走的路还很长。
再说《青春变形记》,剧情叙事流畅、成长的烦恼和家长的控制让青少年感同身受、接纳真实的自己和独立思考的价值观也对,乍一看没什么毛病,甚至好像还是一部很好的文化输出作品,但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全盘否定了中国人的信仰。
之前说过中国人的信仰是祖先,这种信仰是通过传承来体现的,而《青春变形记》以主角母亲之口,把祖先的传承说成“诅咒”。
诚然,不管是我们的文化,还是我们的家庭,都有瑕疵,都有不好的地方,但是这部动画,大篇幅把父母放在子女的对立面。
尽管结尾看似合家欢——美美接受了自己的“熊猫”,她的家庭也接受了她的选择,表面是父母为家庭舍弃“小我”,子女在接受原生家庭影响的同时接纳完整的自我。
好像“传统中式家庭”和”新式亲子关系”,在不同的思想碰撞下达成了和解,但只要细想,还是能感受到其中的恶意。
先不过度联想“熊猫”(即使不是大熊猫)这个形象,有没有什么特指的象征意义,影片中对“红熊猫”的描述是这样的:一开始是为了守护族人,后来变成只会破坏的野兽,变成了家族的诅咒。
像不像父母“都是为你好”,可是做出来的事总是让你感觉不好。
“红熊猫”是怎么来的?家族祖先传下来的,往小一点说就是原生家庭的影响,往大一点说就是整个民族的传承。
这就像是在说:你的父母(民族/国家)为你做的事出发点是好的,但结果是不好的,你要(和他们割裂)勇敢做“自我”。
这话没毛病,很多时候也是事实,但是笃信这种话,不考虑时代的局限性、不加其它思索、不做沟通交流,那么极有可能加深我们和父母的心理隔阂,再进一步就是怀疑我们自己的文化传承(包括意识形态)。
看过这部电影的你,会有这种感觉吗?甚至都不用看这部电影,只要你反感或反对“我是为你好”,那么你大概会有这种感觉的。
“自我”的“我”这个字很有意思,把字拆开,左边是“手”,右边是“戈”,手持戈就要攻击,攻击就会造成伤害。
而且简繁体都一样,从被创造出来就基本没变过,“我”在一开始也确实就是一种武器,因为拿着这种武器的是“自己人”,所以“我”才发展成了人称代词。
通常,大家会认为中国人重视家庭,西方人重视个人,那倒是解释解释英国老太太那一家,还有各国皇室、XX家族之类的,不重视家庭的话还搞什么世袭呀,能者居之不就完了。
结果是别人相信的东西,告诉你不要相信。
好莱坞的故事好看不假,不过搞意识形态的输出也是很有一套,润物细无声了属于是。
从《尚气》到《王牌特工3》,这几年有一些东西表现得越来越露骨了,不单是辱不辱的问题,更是文化领域的战争(对,这是这么严重)。
这里引用一段郑强教授讲的话(我把他的原话重新组织梳理了一遍):
倭人为什么敢不道歉,敢公开祭拜他们的神厕,学德国道个歉很难吗?是因为他们傻吗?
他们不傻,他们在这件事上是有深刻认识的,与其认个错,不如得到所谓周边国家的认可,道歉或许会过得舒服一些,但有可能让他们永远失去岛国立国精神的延续。
中国现在有多少人每年都带着虔诚之心拜祭自己的祖先?
我们都会骂倭人,但是有多少人会去祭奠过去死难的同胞,会去祭拜为了我们这些后代获得真解放真民主而献出生命的英雄先烈,甚至都不一定记得。
又有多少人把烈士陵园当成风景区去逛,而不是庄严虔诚地祭奠?
连自己的祖坟都没有拜好,就去骂倭人拜鬼,毫无一点力量,因为倭人知道:连自己的祖先都能忘,那迟早也会忘了被侵略的事!
众所周知,倭人的文化很大程度上就是中华文化的继承,连他们都不敢忘了自己的祖宗,作为祖宗的我们,能忘吗?敢忘吗?
说这些,并不是在指责和批评,只是作为一个提醒。
也许有人会觉得我小题大做,过度解读,被害妄想,那就再分享一个冷知识:
中国的电影是舶来品,起源于上海,后因受到侵略,辗转至香港并得到发展。
常凯申退守湾湾后,搞出了金马奖(名字源自金门、马祖),目的是吸引香港电影界人士到湾湾拍片,而拍片的目的,就是把电影作为文化战的一个重要战场。
前几年金马奖搞了一些事,也侧面说明了湾湾人在某些方面继承了优秀的中华传统——“不忘本”。
微操大师常凯申师从何人(国),就不用多说了吧。
说了那么多,最后总结一下,好莱坞电影普遍来说总体水平就是高,不管是剧本还是其他方面,都值得我们学习,但也要留心他们夹带的私货;爱国也不是停留在支持国产、抵制外来的层面上。
文化自信不是盲目自信、故步自封,是要分得清、守得住我们的根,看得到、丢得掉我们的糟,认得出、学得来别人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