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开端》海报(图源:豆瓣)
《开端》:如果一切可以重启
文/谢雨
认识《开端》,源于一个14岁小姑娘的强烈推荐,上网一查才知道是2022年以来最火爆的网剧,15集,不长,改编自祈祷君同名小说,二刷三刷的不在少数。是什么引起青少年的追捧呢?出于好奇,跟刷。
这是一个基于一起恶性公共交通爆炸事件来讲述的故事,年轻的男女主人公为了阻止这起事故的发生,顽强地调查,寻找炸药、肇事人与犯罪动机,只要爆炸仍在下午“1:45”发生,时间就会重启,他们就能通过睡梦返回原发地点,直到目标心愿完成。整个故事在24次循环中重走,是无限流循环类型电影的典型套路,如《土拨鼠之日》《蝴蝶效应》《恐怖游轮》《罗拉快跑》等,它的特点就是打破现实的事理结构、时空统一原则,强调偶然,解构情节,开放结局。差不多可以说是一个中国版的《源代码》,只是事故地点从轨道交通换到了公交车上,返回方式从程序指令换成入梦,本质上还是以重启的方式解决未了的问题,用真实世界不可能的时间循环创造平民拯救世界的英雄梦。
如此看来,题材并不新颖,那么,它在年轻人中如此发酵的点在哪呢?我们可以看到,它的成功首先在于讲故事的方法。这种从电影经典叙事结构方法中引进的非线性叙事结构是开网剧之先河的。它打破了传统电视剧单调的叙事习惯,通过对可能性概率的质疑、探索来揭开骨感的现实,认知世界、社会与人的真实状态,这种讲述的角度与形式显然激起了他们对未来不确定性的高度关注、捕捉研究变数的兴趣,尤其契合了青少年强烈、活跃的猎奇心理。
其次,是观众层定位。现代网络影视媒体的受群主要是年轻人,因此对接他们的知识结构、思维观念与兴趣爱好是关键。在发展到以五年为一个代际的今天,“N次元、空间折叠、平行现实、元宇宙……”层出不穷的新词汇、新概念严峻地考验着我们每一个人,能否迅速理解并对话也将越来越成为代际间沟通的问题,而成长在网络时代的新媒体观众对超越现实的理解、想像则完全没有壁垒,没有隔膜,因此将打破传统媒体观剧习惯的结构方式适应此类人群。再加上流量明星的吸引力,“正午阳光”的品牌感召力,都为该剧建立了强有力的磁场。
应该说,制作团队对网剧观众基础的研判与产品定位是非常成功的。
同时,也有豆瓣观众称:“高开低走”,评分确实从一开始的8点几分下降到了现在的7点几分。显然,还是有不买帐的,至少电影迷是看得很清楚的。刷完前几集基本就能破解后续套路,进戏的感觉的确是熬到后几集才开始,核心社会议题进入太晚,中段明显疲软,车上除男女主,另有八个嫌疑对象,每一个人都用一次甚至几次来排查拉慢了整体节奏,难怪观众呼“掺水”。试想,如果能缩至一个2小时的网络电影是不是会好看很多呢?
从整体来说,开篇的镜头还是颇有电影级水平,悬念设置也不错。之所以后三分之一部分会比前面更好看,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事件的真正主角——王萌萌的母亲才正式登场,二是源自“陶映红”这个人物的虐心,刘丹的表演功不可没。其实另一个重要人物——刑警队长“老张”饰演者刘奕君的眼睛非常有戏,可惜人物本身赋予的文章不够,使那些警觉、敏锐、质疑的精到的职业体征仅成为落于表面的人物设定,而并未对塑造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做出应有的贡献。相比起来,带动循环的两个年轻男女主的表演就实在太弱,虽然可以引流,但论起表演本身的张力实在不能与剧中的中年演员比肩,他们不是“从自我出发地成为角色”,而是努力地“塑造”,使得这种明显缺乏体验感的表演基本浮在表面。比如每一个轮回中倒回车上从睡眠中惊醒时的状态,比如进行犯罪心理侧写时的状态,等等。要知道人物的单纯并非表演的简单装萌,这种往返于多时空的人物往往对面部五官表情以及肢体的表演要求更高,因为镜头必须清晰地交待时空切换时的人的瞬间反应,一定是会推特写,这就大大增加了表演的难度。关于这种吃功的非常态、高难度表演我们在电影《触不可及》《我是山姆》《黑暗中的舞者》中都见识过。
与此同时,视效没有跟上也是一个很大的遗憾,剧中缺少对“循环”概念的视觉奇观呈现。当然可以理解为经费的原因,但事实就是大大地影响了此类型作品必不可少的间离、视幻感。关于“循环”这个概念,《源代码》曾作出了明确解释,它是“时间的再赋值”,不是“时空穿越”,行为的目标是将人带入平行现实,发生的一切都在同一空间的同一时间轴上。因此,是否能让人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一个平行现实世界也就成为作品的关键。那么,有意识地放大、拉长进出于两个平行现实的对切时间,对于观众的感官认知和分辨是有着极大的帮助的。对此,《源代码》就采用了对大脑磁场、真实活跃的脑电图进行干预的方法,解构意识图像,并将其碎片化、马赛克几何化,以多种元素的交织、并构、叠置,呈现意识延迟、晕眩,再从模糊转向高清的过程;还有《神探夏洛克》对心理侧写的视觉奇观呈现也成为后续近十年悬疑片模仿的标杆;而《开端》在这一点上完全没有技术支持,使两个时空的对切过于冷静、理性,没有迷惑观众的精神错乱感以及主人公对不确定记忆应有的自我怀疑与否定,这就显得不够真实。
尤其对于“王萌萌为什么中途下车?”这个藏在“超人”背后的核心问题,剧中设计的公交车被“摸”性侵行为的伤害程度显得太弱,太无力,与“母亲”陶映红为还女儿清白死磕到底以至报复社会的心理暗示,与王萌萌最终以生命作为代价的违反交规的冲动相对应,都不能成正比。以此性侵行为作为一系列事件的动机,明显人为设定痕迹过重,缺乏可信度。如果说表达的目的是从另一个侧面反应当下孩子普遍存在的心理承受能力、自我保护意识,或者法律常识问题,那么真相不仅有负于观众,更有负于“母亲”这个人物吐血的创造,因为结果仅仅是揭露了社交网暴。这些与观众守候十五集所期望的没有达成一种平衡。
关于本剧核心事件连贯性的严重断档,核心社会议题出场如此之晚,观众对主创的框架建构能力,对网剧如此早地将自己圈入商业复刻安全保护都有较大的质疑声。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剧中不断往复重建的发散性思维讨论依然是同步于网络虚拟社交方式的,所有的行动最终还是指向一个不可能的假设——“如果一切可以重启,世界将会怎样?”并通过心理暗示来网络虚拟社区主要人群——年轻人参与这场对价值观、世界观、生活观的讨论。
总的来说,这个作品对年轻观众产生巨大吸引力所带来的正向的作用是值得我们称赞的。报复性、自杀式公共交通伤害事件的发生,是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悲剧,不是某一个人的问题,我们如何将现实生活的案例转化为润物无声的文艺作品,使年轻人通过戏剧、影视剧的幻觉再造了解他人的生存状态,唤起人性的悲悯与良善、对社会种种现状的反思,是积极而实实在在有意义的。
如果一切真的可以重启,我们将如何面对?
谢雨,女,汉族,1970年出生,湖南醴陵人。国家一级舞美设计师,湖南省艺术研究院《艺海》编辑部副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舞台美术学会高级会员,湖南省戏剧家协会理事、湖南电影评论协会理事,湖南省舞台美术学会常务副会长。在《中国文艺报》《舞台美术家》《舞台与技术》《剧本》《新世纪剧坛》《戏剧春秋》《中国花鼓戏》《艺海》等大型专业艺术报刊发表理论研究与文艺批评文章三十多篇。戏剧评论获评首届湖南文艺评论优秀论文、湖南艺术节首届优秀评论奖、田汉戏剧评论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