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词不过关、靠配音演员代为“开口”的演员,如今被戏称为“演贝”。最近,越来越多“演贝”开始使用原声出演。任嘉伦和李沁主演的《请君》正在热播,任嘉伦在表演中有气无力、缺乏感情的原声台词让观众大呼出戏。有人吐槽,小学生读课文都比他有感情。甚至有网友做了AI配音对比,发现演员原声竟然还不如AI配得好。
此前,国产偶像剧大都由阿杰、边江、季冠霖、乔诗语四位配音演员配音,引发观众审美疲劳,不少人支持演员使用原声;但也有人觉得,既然原声太烂,索性花钱请配音提高作品质量,让观众看得更舒心。演技、声音可以割裂看吗?用原声,是演员应该做的吗?
网友整理的四位配音演员作品
(资料图片)
演技、声音可以割裂看吗?
使用原声出演,似乎成了年轻演员的标配,也成了影视剧新的宣传点。不过,这些原声作品未必都让人满意。今年,古偶剧《梦华录》热播,女主角刘亦菲的原声台词就引发争议。有人称赞自然、有生活气息,也有人觉得气虚、声音不圆润,和同剧演员对比更是差一大截。一位配音从业者指出,刘亦菲台词的最大问题是“词断意也断”。
剧好看,但台词不行,成了不少观众看剧时的纠结点。比如日前引发热议的《请君》,不少观众觉得任嘉伦饰演的男主角陆炎人设有趣,演员在表情、演技上也可圈可点,只是一开口,瞬间让人“下头”。此前,该演员的作品多使用配音,在配音演员加持下,塑造过不少观众认可的角色。有人吐槽,原声台词这么差,“以后还是乖乖当配音演员的脸替吧。”也有人觉得,这么差的台词还敢坚持用原声勇气可嘉,“要配得起演员二字”。
“使用原声应该是演员本职工作,但也要看情况。”观众小月是《苍兰诀》忠实剧粉,该剧中两位主演虞书欣使用原声,王鹤棣则用配音。“我听过王鹤棣的原声,非常糟糕,如果他在这部剧里用原声,可能不会像现在那么受欢迎。虞书欣虽然原声不错,换个配音可能更好。”
演技和声音可以割裂开来看吗?在纪录电影《追光万里》特映会上,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石川提到,中国电影的很多先驱来自广东、宁波,主要活跃在默片时期。电影《扬名立万》中,杨浩宇饰演的“默片皇帝”关静年就映射了那个年代默片演员转型的困难。
不过,随着时代变化,好演员的标准也在发生变化。石川介绍,阮玲玉的年代没有基本的台词训练,而且,在默片时代,由于技术限制,现场无法录音,演员声音、台词好不好,不是考量演员演技好不好的标准。有声片出现以后,台词就成了重要指标。
原声台词不行,不配叫演员
今年5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演员聘用合同示范文本(试行)》,其中明确提到:如演员方无法按照甲方要求(未能按时配音或配音质量欠佳等)完成配音工作的,演员方同意甲方有权为演员方出演角色选择专业配音进行配音,相应成本(如配音酬金、差旅、食宿)由演员方承担,或在支付给演员方的片酬中予以扣除。
电视评论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讲师何天平认为,原声台词不好的演员,严格说不能达到“演员”的标准。“合格演员标准包括声、台、形、表,但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市场受到流量思维误导,许多不符合标准的演员,往往不靠演技,而是一定程度上靠流量,在影视剧中大量出演角色。”
在他看来,《演员聘用合同示范文本(试行)》对使用原声的特别说明更多是起到行业约束的作用,背后体现出“流量时代”所暴露的行业问题,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和规范。“原声出演是演员必备的素养,如果达不到,需要培训合格后才能上岗。”
石川认为,现在很多年轻演员台词不过关,可能与缺乏基础训练有关。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台词就是表演课中最重要的课程,比如在一年级课程中,老师会要求学生练绕口令、气息控制等,吐字清晰、声音有表现力等都是基本要求。
上海戏剧学院一直很重视台词表演教学,许多上戏毕业的演员都有较好的台词功底。2018年,徐峥、郑恺为谢晋导演的经典影片《大李小李和老李》沪语版配音,两位演员都毕业于上戏。“当时配得很顺,几乎一遍过。郑恺配男二号小李,两个小时就录完了,对台词的处理很熟练。”
刚刚在上海大剧院结束演出的话剧《弗兰肯斯坦》中,演员袁弘吐字清晰、充满爆发力的台词深受观众好评。他曾透露,自己在上戏表演系就读时,一度以台词为“致命伤”,靠着日复一日的苦练才成功翻身,但毕业后忙于影视剧拍摄,有段时间,他惊觉自己的台词在退化。最近,他又开始经常训练台词。毕业20年,40岁的他肯定地说,“所有上戏的台词绕口令,我一字没忘,随时可以来一段。”
演员郑业成的大部分影视作品使用原声配音,台词功底也为观众认可。此前在接受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专访时,他表示,使用原声是一个演员该做的事情。“演员浑身上下都是戏,如果放弃了这一处,作品是不圆满的,而且,演员对所饰演的角色会有自己的理解,配音则是表达角色理解的另一种方式。”在他看来,声音作为表演的一部分,和表情、肢体是一个整体,演员在自己配音时,可以通过声音、语气的变化让角色更有层次感。
用配音,情有可原?
有专家认为,演员并非完全不能用配音,比如本人音色和角色形象相差太大,导致一开口让观众出戏,或涉及语言障碍时,可以请专业配音代劳。不过,这些特殊情况并非没有解决办法。在电影《海的尽头是草原》里,汉族演员马苏饰演的“草原母亲”萨仁娜全程以流畅的蒙古语演绎角色,用的是自己的原声台词。“确实很难,但我接受了这个挑战。我用了很长时间学习,在老师的辅导下完成表演。”
“如果演员音色和角色形象相差过大,说明在角色选择时就不适合。”石川认为,演员在选择角色时,也要考虑声音是否合适。比如有些角色贯穿年代比较长,要从青年演到老年,需要演员有更高的声音技巧,可以表现出不同年龄段的声音特征。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演员符冲曾向记者坦言,演员本人的同期声尽管最贴角色情绪,但对环境要求高,拍摄时杂音干扰、演员台词不过关、后期审片修改等,都需要专业配音演员来救场。而且,专业配音演员参与,能节省制作成本。
不少制作方邀请配音演员或工作室打包配音工作,正是看中方便快捷。除了演员档期难匹配、配音效率较低外,演员和团队的交通、食宿费用也是不小开支,而头部配音演员的工作室打包,费用只需每集1、2万元。
据业内人士透露,当下演员参与配音,通常会尽量在演员工作所在地找配音间和配音导演完成。“对作品有要求的演员来说,肯定是希望自己配音,而且,现场有配音导演指导、把关,效率、质量并不低。”但他也表示,演员是否使用原声,有时也要取决于其他合作方的意见。“有时,我们建议使用原声配音,但几次沟通下来,片方出于多种因素考虑,会选择使用配音。这种情况下,演员想原声上岗也没机会。”
石川介绍,过去上影厂就有专职副导演会对演员进行表演指导,演员组组长也会帮忙训练缺乏经验的新人。比如谢晋导演在拍《牧马人》时,演员丛珊刚上中戏一年级,表演经验不足,谢晋就让老演员牛犇教她演戏,还会给她布置功课。过去,电影拍摄时还有一个“技术掌握”环节,许多老电影演员往往一句台词要提供多种处理方案,在技术掌握环节中经过导演认可,才能进入实拍。“国营厂时代的拍摄方式未必适应当下社会节奏,但我们应该学习、继承老一辈的创作态度和精神。”
何天平认为,演员台词不过关、乱用配音现象已经成为一个长期的行业问题,当下大家对治理这一问题已经形成共识,但改变不会一蹴而就。在过渡期内,一方面片方应尽量减少使用配音的比重,同时演员自身也要不断提高专业素养。“我们也要正确看待配音演员这个职业,他们并不只是为解决演员自身台词功底不好而存在的,也为立体化塑造角色、增强整个剧集的声音表现效果等服务。”
“现在技术手段越来越多,演员如果演得不好,或是声音不好,有上百种办法可以弥补,但最终还是要回到原点,台词和声音是演员的基本功。”石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