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一位相声迷,问他最近听到过什么好段子吗?
他说不知道,现在晚上临睡前还是听侯宝林的相声为主,偶尔听听刘鹤春、郭德纲的《三节会》以及何云伟、郭德纲的《报菜名》。
没办法,现在别看相声市场似乎挺红火,能听得进去的相声太少,不是三俗就是洒狗血,要不就是耍贫嘴瞎闹腾,包括新兴的脱口秀也都是以逗贫为主,没听头。
(资料图)
那好相声到底该如何创作呢?这事儿还是得问有经验的老前辈,毕竟他们曾经成功过也辉煌过,现在让他们写一段新相声可能有些勉强,但给出一些成功经验还是很靠谱的。
一、姜昆的三要素
在凤凰卫视《名人面对面》对姜昆的专访中有一段画面,两位年轻的相声演员在给姜昆做汇报表演,凤凰卫视记者田川和相声名家郑健以及青年相声演员李丁列席。
姜昆谈到了一个代表作的问题,他希望年轻相声演员里赶紧出现有代表性的人才,怎么能成为代表人物?那就得有代表性的作品。
田川借势问了一个问题,您心目中对好作品的期待和要求是什么?
姜昆在这里谈到了两个要素,第一个就是信任,让观众相信你的表演。
这句话有些抽象,该怎么理解呢?
其实简单说就是贴近生活,观众相信相声里的那个故事就是你生活中有可能或已经遇到的,观众相信相声里的人就是我们生活中能见到的。
以姜昆的相声《电梯奇遇》为例,人被关到出毛病的电梯里很常见,现场不仅不救人,还冒出四个科长要拿被困在电梯里的姜昆卖票参观却很荒诞。
但是,这个荒诞的故事却非常贴近生活,因为姜昆塑造的那四个神态各异、不负责任、只讲空话的科长就是老百姓生活中能见到的形象。
看似荒诞的故事却非常贴近生活,观众自然相信你的表演,这样的作品就属于优秀相声。
有的演员拿“台上无大小”当挡箭牌,大讲特讲逗哏和捧哏媳妇如何如何,这种东西观众当然不能相信,因为这属于意淫,并不贴近生活,只能算相声里的下三滥作品。
姜昆谈到的第二个因素是:相声必须有包袱。
可能有人会觉得这是废话,实则不然,现在一些所谓相声演员说的所谓相声恰恰是没有包袱的,比如动不动就“我是你爸爸”,“你是我儿子”之类,靠逗哏占捧哏便宜搞笑,这不叫包袱,这叫贫嘴。
姜昆举了一个小例子,有人带着礼物去看马季,马季不收礼往回推,那人赶紧解释,这菜是我们自己园子里摘的。那这只鸡呢?这是我们自己养的。那这粮食呢?我们自己种的。那这五百块钱呢?嗯~~~我们自己印的。
很简单的一个例子,三翻四抖,一个小包袱就出来了。
有位老先生曾经说过,相声的精髓在于铺垫,包袱前面的铺垫就是语言艺术,最后的包袱底则是效果。优秀的相声演员在说铺垫时台下是非常安静的,观众都在认真听认真琢磨,然后到了包袱底才恍然大悟哈哈一笑。
现在很多所谓相声其实是本末倒置,只注重搞笑,不注重包袱,连包袱皮厚皮薄的技巧都不能掌握,他们所创作所说的也就不能称之为相声,最多就是一个“逗贫的”。
姜昆在采访中说了一件事,他跟年轻相声演员提过一个建议,把发生在云南的一群大象“一路象北”的故事创作一个相声,中间融入人与自然的思考,他连名字都起好了:《险象环生》。
但是,这个相声并没有创作成功,因为没有哪个年轻相声演员能深入到云南野象谷去采访调研,然后根据采风得来的素材创作,这中间虽然有客观因素,但也有主观能动性的问题。
这就是姜昆所说的创作好相声的第三个要素:走下去。
举一个例子,郭荣启创作了经典相声《打牌论》,那是他深入天津麻将馆和街头考察出来的,他带着水萝卜条坐在一群打牌的大妈跟前,给人家水萝卜条吃,就为了坐那一下午看她们打牌听她们聊天。
马季、姜昆、赵炎这些相声前辈在创作相声时都要到基层深入调研,他们的口头禅是“我下去了”,创作和排练都在基层完成,这样才能足够深入生活了解生活。
现在很多年轻相声演员的创作素材都来自网络,从网络上扒拉几个段子攒一下就是一段相声,以前是网络流行语来源于相声小品,现在则成了相声小品台词来源于网络段子,这种情况是难以出现优秀作品的。
二、廉春明的三条件
相声名家郭德纲至少有三位干爹,分别是靳金来、范振钰和廉春明。
廉春明是一位高产的相声作家,他的作品捧红了包括李金斗在内的很多人,同时他还是郭德纲、于谦和方清平等人的干爹,能让这几位相声界能人拜干爹,廉老师那可不只是有几把刷子的问题。
对于如何创作优秀相声,廉春明是有相当大发言权的。
廉春明提出了创作优秀相声的三个条件。
1、笑,也就是效果
相声是一门幽默的艺术,虽然也有一些以表演技艺为主的段子,但总体上来说,效果是一定要有的,不一定是捧腹大笑,能让观众感到精神愉悦或共鸣,也属于有效果。
2、审美
相声要让观众有美的感受,比如相声表演中的贯口、快板和京剧等内容也能给观众带来美的感受,还有像上文提到的铺垫,优秀的铺垫同样能带给观众关于语言艺术美的感受。
审美的反义词自然是审丑,诸如一些屎尿屁、伦理哏和荤段子的内容,虽然在效果上能起到搞笑的作用,但其内核是丑陋的,这种东西就不应该出现在相声里。
3、寓意,也就是内涵
换一个词就是“寓教于乐”,也就是被有些相声演员曲解了的“教育意义”。
以廉春明的代表作《武松打虎》为例,这段相声不仅有很多包袱,也有京剧表演,同时相声里还讽刺了无良商家、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这就是相声的寓意,也就是被妖魔化的“教育意义”。
廉春明最后说,现在很多相声只能具备第一个条件,也就是单纯搞笑,这显然是不够的。
三、创新
总结一下姜昆和廉春明的观点,创作优秀的相声,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相声要有包袱,也就是效果。
相声要贴近生活,要深入群众。
相声要让观众有美的享受。
相声要寓教于乐,也就是要有“教育意义”。
姜昆在专访中还强调了一个相声发展的重要方向,那就是创新,和时代接轨,只有往前迈出新的步伐(创新),才能守住后面的东西(传统)。
什么叫“为相声老祖宗看坟”?不是捡起被相声老祖宗淘汰的下三滥玩意,而是创作和时代接轨的优秀相声,让相声不断前行,这样才能守住相声的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