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3日刊| 总第3054期
《促醒者》追到25集,感受是眼前一亮,持续高能。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国产医疗剧始终面临一个行业性与普世性的博弈点——既要满足大众对医疗职场真实塑造的渴求,又不能只提供乏味的行业冷识,还要给人足够力度的现实观照,戏剧性、思辨性、严肃性、审美性缺一不可。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正在北京卫视热播,爱奇艺、腾讯视频同步播出的医疗情感悬疑剧《促醒者》,提供了医疗剧的创新参考。这部剧由张思麟执导,周大为、王宥钧、陈昊蓝、徐悦主演,张志坚、王志文、江珊、刘佳等特别出演。
播出以来,《促醒者》取得了颇为亮眼的成绩:开播三天,即揽得中国视听大数据“黄金时段电视剧收视”卫视第一名;
先后跻身爱奇艺飙升榜TOP1、腾讯视频电视剧榜TOP1;9天登顶酷云电视直播实时关注度卫视榜;
多次登上骨朵热度指数排行榜、灯塔全网正片播放市占率电视剧榜、Vlinkage电视剧播放指数等榜单TOP2;剧中探讨的社会议题,在各大社交平台获得广泛关注。
《促醒者》不是传统认知中的医疗剧。医疗是它的基底,悬疑是它的味道。真诚的情感使之动人,略带惊悚的视听语言又让人忍不住倒吸凉气。观众在剧中,既能见到极为罕见的病例,又能看到发生在你我身边的揪心抉择。
悬疑加持医疗骨
《促醒者》为什么能获得如此高的关注度?根源在叙事巧妙。
医疗剧,惯常的设定是男女主或是初出茅庐的新人,或是突然空降的名医。《促醒者》反其道而行之,它采取的是双男主的设定。常看剧的读者清楚,双男主设定惯常用在悬疑剧,如何巧妙镶嵌在行业剧中颇具难度。
为了妥帖处理这一设定,《促醒者》将双线叙事贯穿始终。一条是调查丁学坤(王志文 饰)死因的悬疑线,另一条是九院救死扶伤的医疗线。
医疗线在明,悬疑线在暗。两条线环环相扣,并行不悖。后者是前者递进的缘起,前者又不断为后者提供证据。
先说丁学坤身亡线。
这条线,悬念重重:“老中医”丁学坤为何选择自杀?“化瘤丹”背后隐藏何种利益纷争?九院中又有多少知情者?“愣头青”韩西林(王宥钧 饰)费尽心思要查明师父的死因,院中的领导也希望通过他的手再造“化瘤丹”。
九院俨然一盘大棋,丁学坤以死设局,将丁远志(周大为饰)、韩西林、王恒之(张志坚 饰)、林雅婕(刘佳 饰)、司徒院长(江珊 饰)等人摆在棋盘之上。下棋人亦是棋子,走错一步就会陷入万劫不复。
看到25集,谜团愈发浓厚。“化瘤丹”是中医妙方,人工智能是现代科技,二者为何能扯上关系?难不成丁学坤辗转半生转行去搞计算机了?牡丹会又是什么来头,川田佳子又是何方神圣?编剧的坑越挖越大,直看得人心惊肉跳。
既然是一部医疗剧,光有悬疑性自然不够,还要尽可能地为观众展现医学冷知识。剧集开宗明义,第一个病例就道出了“促醒者”的含义。而后的神经系统遗传病、渐冻症、卟啉病等病例,更是集偏、奇、怪、少于一身。
这部剧引入了中医的新视角,用真实医疗案例向社会大众提供了中西医结合的思考契机。中医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但大众对其的认知依旧停留在表层。
过往也有拍摄中医题材的影视作品,但像《促醒者》这般将中医文化与神经学科结合起来的,尚属首次。想必没有几个观众看剧前想过,神经学科这般高精尖的专科,能与我国传统的中医文化结合得如此紧密。
这种结合,绝非凭空杜撰。为保证医学专业度,《促醒者》不仅请来了全国知名老中医、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中西医结合专科主任高利教授担任医学顾问,更聘请了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宋珏娴出任医疗编剧,可见其严谨态度。
更难得的是,《促醒者》里,丁远志与韩西林虽多有龃龉,但中医与西医却没有矛盾。医者,治病救人也。随着现代医学的到来,“谁比谁更先进”的刻板印象早就应该被打破了。甭管白猫黑猫,能抓住耗子的就是好猫。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组长Evangelos Tatsis曾说过,医学没有中医和西医之分,只有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之分。所以我们看到,韩西林望闻问切之后,嘱托病人去做脊髓核磁。心里虽已有忖度,但为了以防万一,还是叮嘱家属去做糖皮质激素基因检测。
有了现代医疗器械的加持,中医正在焕发出全新的光彩。
演技养成良心题
为了让戏剧性呈现得更为出色,《促醒者》请来了新生代+老戏骨的演员阵容。
常看电视剧的观众,能在《促醒者》里找到很多熟悉的身影。
王志文和江珊,从《过把瘾》开始,就为观众贡献了颇多有辨识度的角色,《促醒者》是二人的第八次合作。王志文此次饰演一名身上满是谜团的老中医,疲惫、焦虑又和蔼。江珊则演了个“狼性”领导,一切以医院的利益为先。
张志坚和刘佳,这次组了一对颇具特色的CP,后者是前者的老上司。王恒之与林雅婕的表现,看得人直犯迷糊,这俩是好人还是坏人?说是坏人,对后辈的关怀情真意切;说是好人,不断追问“化瘤丹”的举动又显得居心叵测。
张晞临和毕彦君,一个是市卫生局局长,一个是“扫地僧”式的资深老药工,两人戏份不多,但很是关键。六位老戏骨,奠定了《促醒者》稳健的基底。
青年演员的演技也值得一提。周大为演活了丁远志的傲骨在胸,既然父亲把一切都交给了喜爱的徒弟,那自己就另起炉灶、从头做起;而韩西林玩世不恭的背后,则藏着一颗深情的医者仁心。他明知李小燕无药可救,可为了减轻她的痛苦,还是施药相救,哪怕会因此背上骂名。王宥钧演出了炙热与赤诚。
《促醒者》没有浪费演员的演技,主创不仅想给观众讲述一个故事,更透过这些故事,探讨了潜藏的社会议题。每个病例背后,都蕴含主创的良苦用心。
比如,讨好型人格。讨好型人格是近年来网络上流传的热词,好多人都说自己是讨好型人格。但究竟是什么是讨好型人格,却没几个能讲明白。
兰兰的悲惨遭遇,让观众明白,所谓讨好型人格并非是大众认为的“老好人”,而是一种病态的心理模式。兰兰害怕自己失去了感知地震的“超能力”,同学们会看不起她;母亲也靠着女儿的病挣足了“面子”,不愿意她被治好。这种通过伤害孩子身心健康博得的关注,这样的讨好型人格,不要也罢。
又如,父母对孩子的不信任。孩子之前装病逃过课,如今又说头晕,是信任还是斥责?或许大多数家长认同后者,可若是孩子这次没说谎,因为家长不信任酿出祸事,“自信”的家长又该如何?世上良药千种,唯独没有后悔药卖。
再如,西药会影响胎儿健康的错误认知。怀孕的儿媳生了病,婆婆第一反应不是带去医院,而是不能给她用西药,要用中药,西药会影响胎儿的发育。
先不说中药西药各自毒性如何,而是只有对症下药才能治病救人。其实,这正是现实中很常见的一种人。自认为跟一些所谓的自媒体专家学了些养生知识,就打着为家人好的名义胡乱操作,甚至还对医生的行为指手画脚。
汪曾祺曾在文章《戏曲和小说杂谈》里说:文艺有四大功能,第一是教育作用,第二是认识作用,第三是美感作用,第四是娱乐作用。《促醒者》摆在第一位的,正是认识功能。
影像探索有妙趣
最后,还想聊聊《促醒者》的影像语言。
目前看来,这部剧在影像风格上呈现出两种特点,一是在展现神经学科疾病时,主打强感染力的氛围感。比如,为了展现视障孩子眼中的世界,导演特意设定了一组主观镜头——类似于望远镜中的世界。朦胧、模糊,看得人揪心不已。
知乎曾有一个热门问题,盲人看到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我至今仍记得一个高赞答案:你闭上一只眼,那只眼中的世界,就是盲人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呢?没有黑,没有白,没有光明,没有黑暗,只有一片虚无。我什么也看不见。
又如,在“促醒”谭淼淼时,导演只用了一组流畅的剪切镜头,就把“促醒”的定义交代清楚。中药包、奖杯、奖状、奖牌、雪橇、玩具、雪服、头盔,看似毫无关系的“装修”材料,在“促醒”工程里就能起到奇效。
其二,悬疑线上,剧集又极力制造jump scare(猛然惊吓)。
我觉得,前半段最吓人的镜头,是半夜护士查房时张蔷薇忍痛的样子。眼珠深陷,蓬头垢面,痛到连呼救都发不出声,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那种痛苦。
同样的风景,放到医疗线和悬疑线上,导演也拍得截然不同。
开篇救人时,虽然草原上苍茫一片,但BGM是灵动的,色调是明暖的,指尖血一放,昏厥的人立刻就回了魂。但知晓丁学坤死讯后,韩西林匆忙赶回,此时的风是冷的,景是暗的,夕阳下的逆光拍摄,显得人脸漆黑一片。
这部剧的制作方,是浙江东阳浩瀚影视娱乐有限公司。这家公司,曾以明星持股闻名大众;如今,它正在向创作型公司转型。近年来,浩瀚娱乐出品了不少热门之作。比如,《好久不见》《我是真的爱你》《舌尖上的心跳》等等。
浩瀚娱乐的弹药库里,还有《我们的当打之年》《不完美受害人》等剧整装待发。前者由徐璐、陈都灵领衔主演,讲述一对90后的闺蜜毕业后选择了不同人生道路,多年后再度携手前行的故事;后者由知名导演杨阳执导,集结了周迅、刘奕君、林允、钟楚曦、陈数、颖儿等一众演员,大众期待值颇高。
目前,《促醒者》仍在热播之中。船至中游,故事正精彩。
【文/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