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与反思
国人大都讲究“低调”,因为知道“树大招风”,但董明珠从来都不是一个藏着、掖着的人。她向来“高调”,“眼睛里揉不了沙子”,对竞争对手的一些做法不满,她在公开场合也会毫不留情地“开火”。
去年格力还打出了“让世界爱上中国造”的新口号,既为中国制造摇旗呐喊,又为格力产品多元化铺路。不过,董明珠的高调言行,与最近格力电器公布的业绩形成了鲜明对比,引来不少争议。
家电行业资深观察人士刘步尘就直言,格力电器2015年业绩大幅下滑,营收一下子从近1400亿元跌落至不足1000亿元。格力电器2014年下半年以来收入掉头向下,与董明珠近年来的“大跃进”情结严重息息相关。
而董明珠在4月中旬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曾表示,收入下降“不用慌”。她的理由包括:一是大环境变化,宏观经济下行趋势;二是前几年的刺激政策透支了市场;三是格力电器之前已经连续三年每年增长200亿元,空调市场需要消化一下;四是去年格力主动对空调价格进行调整,有的降价200~300元,有的甚至降价1000元,市场同样需要消化。且格力电器的净利率达到12%,有7个研究院、8000多名研究人员的技术支撑,“所以根本不用紧张、不用慌”。
5月11日,董明珠再次公开高调回应:“格力电器2012~2015年利润翻了近一番,年年是国家的纳税大户,格力正在转型,数据不能说明全部,发展过程才是最重要的。”
对于格力的战略方向,刘步尘也提出质疑,他援引经销商的话认为,格力空调的市场地位实际上很大程度是朱江洪奠定的,而董明珠上台以来大搞多元化如晶弘冰箱、大松小家电、格力手机,很难说哪个成功了,尤其格力手机可以说已经惨遭失败。不过格力电器有800亿现金存款,如此殷实的家底,足够董明珠任性几年。
其实,格力电器的多元化无可厚非,也是顺应发展需求的。奥维云网(AVC)助理总裁、学院院长张彦斌向《第一财经日报》分析认为,尽管格力2015年的营业收入下降了,但是格力在空调市场的份额却得到巩固和提升,目前格力家用空调一年的产销规模达到2000多万台(套),格力在国内家用空调市场的份额已达到37%~40%,比主要竞争对手高出大约10个百分点。“空调市场平稳增长,不可能继续快速扩张,格力需要向多元化、智能化转型。”
关键是如何推进多元化。外界担心的是格力花了20年时间专注做空调,才成就今天的地位,如果董明珠一下子宣布做手机,一下子又宣布做新能源汽车,摊子铺得太快,能否继续做出精品来?更何况,手机行业早已是一片“红海”。
对此,董明珠在5月15日的演讲中表示,格力手机未来五年主要配合格力智能家居,“只要你有技术、有质量,红海就不成立。”
一位格力电器的内部人士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董总”最看重的还是上游的智能装备产业,她“以制造为核心”的战略思路并没有改变。由于格力智能家居的特色在于环保、节能,与光伏太阳能衔接,所以,“董总”要把格力的产业延伸到新能源;而电动车的主要部件包括电机、车身和新能源电池,格力已有较强的电机、模具能力,一旦收购了银隆,也具备新能源电池的能力,就能掌握电动车的主要技术。
“格力转型的核心内容,一是效率,二是质量,效率、质量转型成功,效益就有了。格力不只有空调,也不只有一个品牌。智能制造,不仅提高效率,对品质控制也有很大好处。”董明珠向第一财经记者说,“格力要做百年企业,必须将地基打牢。”
其言下之意是,无论格力将来做什么产品,机械装备是工业之母,只要格力能掌握智能装备的核心技术和能力,做其他多元化产品,也同样能保证质量、实现自主创新。
尽管外界都公认董明珠擅长营销和炒作,但也许受到朱江洪“言传身教”的感染,董明珠对技术的投入从不吝啬。她曾对格力的员工说,如果没有核心技术,就好像被别人卡着脖子。所以,朱江洪提出的“一个没有核心技术的企业永远没有脊梁”,至今仍在格力总部展厅一进门的大墙上醒目地贴着。
一向作风务实的格力,如今擅长话题营销,这与董明珠的频繁“曝光”紧密相关。
客观讲,董明珠的明星“范儿”,在当下的营销环境中,确实有助于推广和提升格力新兴的多元化产品的品牌知名度。有人甚至打趣说,“董姐”不经意地拿出格力手机,就可以“抢头条”。但也因此,其本人屡次被质疑是否过分个人炒作、个人品牌盖过企业品牌,反而会给公司带来风险,也不利于“接班人”的成长。
董明珠向《第一财经日报》表示,自己也在培养接班人,目前是“普遍撒网”。她最担心的,不是能力问题,而是道德问题,在社会大环境下,如何坚守原则。大部分人随遇而安、随波逐流,有的人虽然敢于挑战,但思维片面。
有一天,董明珠问一位副总,你为什么不管这件事?这位副总说,你曾说不让我管。“人最重要的是自我驱动。用什么方式、制度,不让他再犯这样的错误,或者不让我再犯这样的错误呢?人,需要不断修正自己。”董明珠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