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睁开双眼做场梦,问你,送我归家有何用。”
虽说可能《重庆森林》因为导演亮眼的个人风格更为许多大陆观众所熟知,但是对于喜欢体会细腻情感的人来说《花样年华》绝对是一部不该错过且能反复回味的作品。
《花样年华》片头
(资料图)
剧情概述:
周慕云(梁朝伟 饰)与苏丽珍(张曼玉 饰)“偶然”地租住了同一栋楼同楼层的两间房,房东是一位爱约人打麻将的上海老太太。
香港的老楼,无论是过道、楼梯还是房间都十分逼仄,楼内的一举一动都瞒不过有心人,周慕云与苏丽珍两人自是抬头不见低头见,但由于两人都有家室,所以也没有过多接触。
但是那些隐秘的事实以及无法言说的直觉还是将两个人牵连在了一起。
苏丽珍的先生帮周慕云买电饭锅 但周慕云得知自己的太太已经付过钱
周慕云将苏丽珍约到一家餐厅,于是两人互相试探,终于,确认了自己伴侣出轨了对方伴侣的事实。
苏丽珍的先生有与周慕云相同的领带
周慕云的太太有与苏丽珍相同的皮包
不知道是出于对事实的无法接受,还是出于好奇,周慕云和苏丽珍开始猜测自己的伴侣是如何与对方的伴侣相爱的。甚至他们戏剧化地开始模仿并试图还原对方伴侣的行为。
于是他们吃饭时模仿、坐车时模仿、走路时模仿,直至二人相知、相熟还发现了相同的兴趣爱好。
两人一起创作武侠小说
于是不知道从哪一刻开始,两人开始照顾对方的感受、开始在意别人的眼光、开始刻意疏远对方。再碰面时,对话的内容变得真真假假,不知道哪一句是在模仿对方的伴侣,哪一句又是发自真心……
为了不被邻里议论 周慕云重新租了房子
“如果当时有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跟我走?”
两人还是没有重蹈自己伴侣的覆辙,而是将这段似有似无的情感埋在了那样花样的年华中。
周慕云去往新加坡
周慕云听说:要是心里有一个秘密,又不想让别人知道,就在山上找一个树洞,把秘密全部说进去,再用泥土封起来,那个秘密就会永远留在树里,没有人能知道。
后来他给苏丽珍打过电话,也回那栋楼里寻找过苏丽珍的身影,不过不巧,都错过了。
“电话响三声就好,你不用接起来”
再后来,他来到吴哥窟,把那段过往都寄托在了石洞中。
与当下一样,电影中“吴哥窟”这个名字出现得没有任何预兆,但仔细想来却是一个非常耀眼的设计。
也许所有的文艺片都有一个情感的寄托点,可能是一种食物、一首歌、一个时间点、一整座城市或者仅仅一两个字,以至于每当经历或者提起,你都会感受到这部电影的情感。
可吴哥窟这个点的选取究竟厉害在哪里呢。
我曾与人讨论过:为什么周慕云明明说会将自己的秘密告诉树洞,结尾怎么又突然来到了吴哥窟。
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因为树洞太小了,装不下他觉得这么重要的秘密…也许只有吴哥窟这样神秘、沉稳、庄严的寺庙,才能在时间里屹立不倒,才能承载对于他来讲那样特别的一段过往。
但其实导演是这样讲的:
“因为它是个历史遗迹。这个地方很神秘。它被遗忘了很多年。当你注视着建筑上那些浮雕,它们仿佛会诉说出故事,关于千百个世纪以来无数个故事。伟仔和曼玉的故事将会变成这些浮雕、这些石头的其中一个。这部电影就像是一部室内乐,我想有一个不同层次的终章。《花样年华》描绘了我对后殖民地时代香港的感觉。电影终结于柬埔寨,它曾是法国殖民地,这也是我对我们的殖民地时代的告别。”
当代所谓“be美学”的美丽之处,一定不在于“两个人最终没有走到一起”这个单一的结果,而是像王家卫许多电影情节中的一样,那种浮光流转,情欲朦胧的过往,即使遗憾但又彻底宣告了结束的故事,它还要告诉你这样的结局才是最合理的,是现实的大多数。
但其实吴哥窟的存在并不会让你感到悲伤,而是突然之间你的故事也有处安放了。你会期待有一天你也能带着你的秘密去到吴哥窟。
也许你揣着心事被沉默的石像俯瞰时,你只能告诉自己“菩萨不哭,我也不哭。”;但当你凝视它释然的神情时,也能告诉自己:我的故事会在这里“笑着走向永恒。”
所以再后来呢,吴哥窟里尘封的秘密变成了你“花样年华”。再回忆周慕云和苏丽珍时,感觉就像那部电影画质一样,越发不清晰。不过那也没什么,因为吴哥窟全都记得。说不定某天日落时,石壁上跳动的光影,与空气中散落的尘埃就在联合讲述你的故事。
这样说来,我们就能理解王家卫塑造情感寄托点的厉害之处了。塑造一部成功的文艺片,其难点在于本身不刻意迎合观众需求却又让观众产生共情,意思就是大家能在能在一个原本很独立脱俗的故事中看到自己的影子,而不是根据一些新鲜的意象去参透别人的感情。《花样年华》不仅将两者平衡得很好,还在吴哥窟给了所有飘散的心事一个降落的机会。